佳作推介|丁子配《姑苏版画中的空间形式》
姑苏城,是古代苏州城的称号,姑苏版画是指在江苏一带刻印生产的木刻版画作品,其萌芽始于明末清初,并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作品的刻印技术发展到鼎盛。主要品类包括书籍插图、信笺图谱和木版年画,画面刻工精美细腻,受西洋绘画艺术的影响形成中西结合的艺术处理手法,成为当时中国传统版画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因其大胆创新的艺术创作精神,促使中西结合风格独特的姑苏版画成为中国古版画史上又一次光辉闪耀的高峰时刻。
姑苏版画中的空间形式特征
姑苏版画与中国古代以往的版画作品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画面的图式语言上更强调视觉空间感和丰富细腻的细节刻画,是中国古版画刻印工艺的高水平成果。
笔者从空间形式美学的角度对大型独幅姑苏版画进行综合赏析,发现姑苏版画为了追求在二维平面上强烈空间距离,最大特点之一是在于效仿西洋绘画技法,具体表现在对“透视法”和“明暗法”地运用。“透视法”是利用西方透视学去表达画面中空间关系,在透视学中展现空间的透视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姑苏版画大部分作品中通常用到平行透视的原理,将物体的平行线经过延长最终消失于一点上;“明暗法”则是以明暗阴影、排线的方式去营造物体的体积感,即仿学西方铜版画的排线技巧来刻制实木雕版,其画面具有铜版版画作品的明显特征。宫廷画家们发现只要将空间透视结合细密排线,这两种绘画手法融合起来就会形成视觉上画面纵深的空间感,并且这种处理手法从宫廷画院蔓延至民间的姑苏版画创作,此后变成为姑苏版画作品上第一大特点。如《泰西五马图》(图3),作品中建筑的空间透视线消失于画面水岸线上的一点,注重近大远小的物体排列次序以强调空间关系。对天空云朵、水面波纹的处理技法,明显学习了铜板画中的处理方式。天空用细密的排线的形式组合成波浪回旋的云层,而非像传统绘画那样留白处理,多数作品在印制的时候会将云层印制的墨水颜色比前景的颜色更淡更薄,既通过弱化对比形成空间感,也保留了排线造型的痕迹。对水面的处理也运用了类似的排线手法,但是水面的排线方式更为平缓顺滑,一缕一组的排线从水面与船只交汇处开始发散,在表现水纹的同时还表现出船只礁石的倒影。水面除了排线,还会在密集的排线处印以虚虚的淡墨辅助表现水的倒影。第二大特点体现在中国人对图画作品的空间美学审美情趣。姑苏版画作品最大的消费群体依然是中国本土市民群众,因此风格上必须符合大众的喜好,要有一定的中式绘画意境。虽姑苏版画画面运用了较多的西方技法,但所选元素依然是符合中式传统美学,题材多为反应宫廷贵族或大户人家的闲暇生活场景。作品《莲池亭游戏图》(图2),现藏于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 画面上描绘了园林中凉亭下妇女们在闲聊和小孩子玩耍游戏的悠闲生活情节,亭下室内装潢华丽,家具材质和雕花细节一 一呈现。从凉亭下得内部结构可以观察到清中期贵族对生活空间非常讲究:空间动线设计上,人从蜿蜒曲折的桥慢慢走进凉亭,先是经过一小段观赏庭外荷塘景色的观景走廊,在转个弯入休闲区;凉亭内用低矮的木栏杆和一扇圆形门的石墙区分观景走廊区和休闲区,这样便能在凉亭下做到既能移步换景地观赏荷塘园林观景,又能休闲乘凉,儿童嬉戏。该作品不仅反应了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志趣,是市民对美好殷实的生活追求和期盼。
综上所述,姑苏版画是中西方艺术语言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古版画史上一次成功的尝试。
图1 ,清(意)马国贤,《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铜版画
图2 ,《莲池亭游戏图》 ,左746×563 右736×560, 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藏
图3 ,《泰西五马图》 ,松斋,352×562, 日本京都个人藏
姑苏版画中的空间表现形式与手法
西洋绘画中的“空间透视法”、“光影明暗法”,铜板作品中的“排线法”对大型独幅姑苏版画的创作有很深的启发,受西方艺术创作技法的影响之下,姑苏版画诞生出与前人的古代传统版画作品大相径庭的“中西结合”艺术创作手法,这使得姑苏版画在进化成大型独幅版画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特别的风格,作品画面的构成非常注重空间感的表现,并且极力营造出空间的美学关系,将贵族生活细节刻画得精巧丰富,西方绘画中的物像表现形式也逐渐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融合。经过笔者的对比和归纳,将姑苏版画中的空间美学表现形式归纳为空间透视法、光影明暗法、层次构图法和比例法。
姑苏版画中的部分作品强调空间纵深感,运用的空间透视法多以“一点透视”的形式让画面的所有物体延长线消失于一点,这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有区别之处,空间透视法可以规范画面中的空间关系。作品《庭院戏婴图》(图4)在空间构图上凸显这一透视特征,画面中心集中于走廊的凉亭尽头,两旁的植栽均匀分布在走廊两侧,顺序规整地根据透视法则依次缩小排列,给人均等平衡的次序感,视觉上纵深空间距离感拉长。
光影明暗法借鉴西洋铜版画排线技法。在作品《书画美人童子图》(图5)中比较凸显这一特征。在物体与平面交接之处用雕版排线的方式组成影子,统一画面中光源的方向,以光感的变化和强弱对比来区分空间的前后关系,光感对比强的地方咋子视觉上距离观众更近,反之则后退。排线形成的光影和透视法结合让画面中二维图像提升至三维关系上,空间感的基础氛围便营造出来了。
图4,《庭院仕女戏婴图》,允泰之笔,左右两图构成,收藏不详
图5,《书画美人童子图》 ,瑞典冯德宝藏
层次构图法则是在画面构图的格局安排上注重营造前、中、后三个层次的画面变化,不同层次的刻画复杂性不同,以此达到前后距离的刻画对比效果。以《山水庭院图》(图7)为例,画面中对前、中、远三景的刻画力度尽不相同。对前景的建筑空间描画时更加突出明暗和细节的对比,仕女之间闲聊的动态神情捕捉自然,对中景的庭院树苗刻画非常注重光影的微妙变化,树下庭院内玩耍嬉戏的孩子描绘得生趣活泼,再到后景的处理则是平整的山川施以淡墨印制使其弱化对比逐渐后退。
比例法即是作用在物体上,不同位置的物体之间大小比例尽不相同,已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区分距离,规范画面中的次序关系。《阿房宫图》(图6)中除了出色地运用透视法和光影法严谨地处理空间关系外,对物体之间的体积也有前后的大小变化。与《山水庭院图》相似的是,在距离层次之下每个层次的物体大小关系都是由大至小的比例缩小。刻意强调空间的距离变化。
图6,《阿房宫图》 ,姑苏史家巷管瑞玉藏板,360×560,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藏
图7,《山水庭院图》,钱江丁允泰姑苏丁来轩藏板,360×280,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藏
如上几点综述空间美学的表现方式会在同一幅作品中融合呈现,相互配合来凸显作品的空间感,例如作品《西洋剧场》(图8)曾刊印于黑田源次《支那古版画图录》中。它是一幅有明显“比例法”以及“分层构图法”结合的作品。具考究这张木刻版画作品是由墨色套印三版,然后手工平涂上色制成的。画面分为近、中、远三个部分,近景描绘的是戏台的台阶,因为在视觉上更靠近读者,所以台阶的比例较大;中景的建筑集中于画面构图的中间部分,更靠前的红色建筑尺度比例明显大于身后的米黄色塔式建筑,红色建筑在造型制式上采取了欧洲古罗马的建筑样式,但并没有完整刻画在画面上,而是向画外延伸,给观众留下了对该建筑体量感的想象;像钟楼一样的米黄色塔式建筑在造型上更贴近中国佛塔的结构,因为距离更靠后所以比例也相对缩小,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完整的建筑形态;画面最后的远景是层叠的山川和明亮略带渐变的天空。画面上对远景、中景、近景的刻画描摹所花的心思也有明显的差别。对近景的台阶描画注重呈现透视比例的特征,让近景给观众一种向画面中心延伸的视觉效果;对中景的刻画精细繁密,从整体的建筑样式和比例做到了空间的距离关系,小至建筑上立柱、窗台、楼阁等细节处理清晰可见得非常用心;对远景山川的处理尽量省略,整体做平面化处理,仅以线条勾勒出层次和造型,天空用淡淡的渐变色处理,犹如弥漫出远方的和煦阳光。画中可清晰明了感受到“空间透视法”和“光影明暗法”的融合运用。
图2-5,《西洋剧场图》,928×560,辽宁省博物馆藏
我们可以观察到《西洋剧场图》中右下角台阶的地平线经过延长,最终会汇聚到一个消失点。不仅台阶地面注重了透视原理的绘制,画面中所有的房屋建筑的绘制都严格遵循了透视学的平行透视原理。除了建筑用线体现了平行透视的原理,作者在画面的内容和人物比例关系上都刻意去体现了透视距离和空间感。笔者用比例尺衡量人物的身高发现,在最靠视觉前方的人身高比例,和画面中段的人的身高对比,有接近两倍的差距,并且越靠后距离越远的人物身高也会逐渐缩小。随着着画面营造的空间距离感,我们的视线来到画面透视线消失的远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平线和山底下的衔接处还描绘了一排房屋,这一排房屋的比例因距离关系显得非常渺小。从处理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利用大小比例的方式来配合建筑透视形成空间上的距离关系。
西方铜版画作品中常以明暗阴影排线法来展现体积关系,阴影的变化反映了光线的来源和物体的体积感。在《西洋剧场图》这张画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模仿铜版画上的排线方式来刻画阴影。排线的方向有180度、90度的垂直线和水平线,也有与其相交45度的排线组合,地面投影的方向也整齐划一的往画面右方延伸,建筑和人物的阴暗面也是在右侧,从而可以营造统一的光源位置和立体的效果。总体而言,《西洋剧场图》在效仿西方铜版画作品的技法上可谓研究透彻,它没有直接搬用西方的绘画图像内容,而是主观地把西洋技法融入到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创作当中。既保留砖石结构和罗马柱装饰的欧式建筑,同时也结合中式六边型佛塔样式的建筑形态。远处山脚下的一排建筑也是提取了西方的三角屋顶的建筑造型,而台阶边的护栏则是简约的朱红色的中国传统样式木栏杆。人物的刻画上虽是西方人的五官相貌,但行为举止都带有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的动态和和神韵。以及在植物形态的处理上也是效仿了西方铜版画的树冠样式,这些景物的细节无不例外地体现作者用心经营。
尽管明清时期姑苏版画的题材和作品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受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都存在一定的共性:即对空间美学的表现,注意刻画室内外的环境与空间的关系,着力于表现室内空间透视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作品的空间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后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中西结合技法下作品的空间美学,还有画面上详细记载刻画的明清时期经济繁荣的境况以及市民生活的情景和精致讲究的陈列美学,这也是姑苏版画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作者简介
1997出生于广州,现居广州;2019-2022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水印木刻专业方向,师从顾亦鸣教授。
参展经历:
作品《有光》入选“2022 首届广东省女画家协会作品展”;
作品《未转化的生命体》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岭南版画大展”;
作品《芸芸芥子藏须弥》入选第七届“学院派奖”全国艺术设计大赛,获特等奖;
作品《映月·须弥》入选“「达芬奇对话」——中国大学生海外文化交流艺术展”,于新西兰展出;
作品《灯照旧梦》入选 “广州青年美术大赛”,获优秀奖。
作品《漂流》系列入选“ 百年叙事——首届中国绘本插画双年展”;
曾获校特等奖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
征稿启事
为加强水印版画的传播与推广,本公众号栏目“佳作推介”长期面向广大水印版画爱好者进行征稿,在本栏目刊登与水印版画相关的作品和文章,希望广大艺术家积极支持和参与,现将具体征稿要求详细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