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赏析 | 作为礼物的圣像画
《程氏墨苑》是明万历年间制墨大师程大约编,著名画家丁云鹏绘图,徽刻名工黄轔、黄应泰、黄应道镌刻的墨谱。全书分:玄工、舆图、人官、物华、儒藏、缁黄六类。为了造势,程大约还请了当时诸多名流作序编为人文爵里。此内含明万历时期滋兰堂刊彩色套印本及墨印后定本。
墨印后定本内含四幅西洋天主教“宝像图”分别是《信而步海,疑而即沉》、《二徒闻实,即舍虚空》、《淫色秽气,自速天火》和《天主图》。以木刻版画模仿西洋铜版画,体现了极为高超的雕版技巧。
中西方图谱出现在同一本书中,在中国美术史上是第一次,为后世开创了典范,因此意义重大。史学家陈垣(援庵)曾说 “明季有西洋画不足奇,西洋画而采于中国美术界,施之于文房用品,刊之于中国载谱,则实为仅见。其说明用罗马字注音,亦前此所无。金尼阁著《西儒耳目资》即师其法,当时以此为西洋人认识汉字之捷诀。其间偶有误注,如以宝为窦之类,则不可解也。” (1)
《程氏墨苑》 明万历时期年滋兰堂刊本
此四图为利玛窦怀着传教目的,把圣像画作为礼物送给了程君房,原本是希望借助其《程氏墨苑》传播圣经故事及真理,故而详细撰写了圣像画的题记故事。程君房则把这四幅铜版画作为制墨的新图式,为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眼球,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致力于传教的利玛窦十分敏锐地意识到,与程君房的合作对于传播信仰大有益处。为了更加便于人们的理解,利玛窦作出了本土化的努力:
在不脱离《圣经》原意的情况下,利玛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编撰了这段故事,因为在当时《圣经》还没有被翻译到中国。尽管也有许多中国人提议利玛窦担当这一翻译重任,但都被他拒绝了。理由是翻译压力大,困难又多,并且事先必须征得教皇的同意。但是程大约希望他提供一则由图片构成的故事,并且用汉语来说明,利玛窦便想到了《圣经》故事。他根据自己的了解对故事进行了改编,尽量使之迎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宿命论。(2)
利玛窦这种折中主义的做法取得了程君房的认同,《程氏墨苑》刊登了这些图像及其文字。
《信而步海,疑而即沉》 明万历时期年滋兰堂刊本
第一幅图像是《信而步海,疑而即沉》。关于这幅图像的《圣经》经文,史景迁认为出自《马太福音》第 14章,即彼得等耶稣的门徒在海面上遇到风浪,向耶稣求救的事件。对比这幅图像的题记,可以看出图中所绘与《马太福音》第 14 章的内容相近,但仔细观察图像,其与《约翰福音》第 21 章的内容更为相符。《约翰福音》第 21 章的内容是彼得等人下海打鱼,一夜没有什么收获,后来听从了耶稣的教导,收获了大量的鱼。从图像中众人拉网这一细节,可知此图更符合《约翰福音》里的故事。
《二徒闻实,即舍虚空》 明万历时期年滋兰堂刊本
《淫色秽气,自速天火》 明万历时期年滋兰堂刊本
第二幅图像为《二徒闻实,即舍虚空》,是耶稣在以马忤斯显身的故事,出自《路加福音》第 24 章。第三幅图像为《淫色秽气,自速天火》是《创世纪》第 19 章中关于所多玛、蛾摩拉城和罗得的故事,说的是上帝毁灭了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城中居民罗得事先得到上帝的命令而逃离,罗得的妻子在逃离过程中回头看时变成了一根盐柱。第四幅图像是《天主图》,这幅图像没有解说,或许利玛窦认为没有必要。但是,《程氏墨苑》中的这幅《天主图》实际上是《圣母子图》,其图像与前引顾起元《客座赘语》“利玛窦”条目中的记载相符。史景迁对此进行了推测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早期传教士认为,中国人更容易接受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的救赎。在当时,佛教中的女性救赎形象已经深入了中国民众的心,被广泛接受,这对于传教士也是一种启发(3)。
《天主图》 明万历时期年滋兰堂刊本
(1)陈垣:《跋〈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吴泽主编《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235 页。
(2)[ 美 ] 史景迁著,陈恒、梅义征译《利玛窦的记忆之宫 :当西方遇到东方》,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年,第 88 页。
(3)同 (2),第 325-340 页。
征稿启事
为加强水印版画的传播与推广,本公众号栏目“佳作推介”长期面向广大水印版画爱好者进行征稿,在本栏目刊登与水印版画相关的作品和文章,希望广大艺术家积极支持和参与,现将具体征稿要求详细列明:
投稿邮箱:gdmwp2019@sina.com
征稿微信号:yuxxxxxzz
官方网站:gdm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