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交流 | 纸的原料变迁及保存性

首页    学术研究    理论研究    艺苑交流 | 纸的原料变迁及保存性

纸的原料变迁及保存性

小宫英俊 

 

 
 
序言
 

 

      纸是人类发明的一种非常优秀的材料。纸和纸板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耗材,也是生活必需品。没有纸和纸板的现代生活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说人类的文化也是纸的文化。

      纸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书写、记录材料

      2)包装材料

      3)吸收材料

      针对这三种用途,纸都具有相应的性能。没有比纸更便宜、更便于使用的材料了。

      纸由可再生的植物纤维(基本是木纤维)制造而成,同时又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是它优于其他消耗性材料的地方。

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比纸更为基本的消耗性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纸的优越性在近期内还是无法取代的。1988年,全世界一共生产了2亿2600万吨的纸和纸板。日本生产了2462万吨,位于世界第二。位于世界第一的美国生产了6948万吨。如图1所示,北半球的发达国家生产了76.6%的纸。(美国30.7%,日本10.9%)(1)

 

 

 

图1

 

 纸的消费量又如何呢?图2展示了1988年的国民人均纸消费量。美国是311.3kg,日本是203.9kg(2)。 纸的消费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GNP)是成正比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纸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可以预见,未来全世界纸和纸板的需求依然会上升。

 

 

 

图2

 

 

      1934年(昭和9年)日本的人均纸消费量是13.2kg,美国是51.3kg,比起当时,纸张的消费量增长不少。

纸曾经是一种奢侈品,在古代日本,纸曾被用作馈赠之礼。而现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纸。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呢,我们从纸的历史和原料的变迁来看看吧。

 

 

 
造纸原料的变迁
 

 

 

      1)中国造纸原料的变迁

      中国的造纸术自发明以来约有2000年的历史。在其间,造纸原料连同造纸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呢?

      根据后汉书,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楮树皮等)、麻头(大麻)、弊布(麻的破布)、渔网等造出了纸,并献给当时的皇帝汉和帝。根据潘吉星的《中国造纸技术史》,汉代的造纸情况推定如图3。

 

 

 

图3

 

 

      从图片左上开始:

      先把用作原料的破布和树皮等细细切碎,在河流中冲洗。

      再将木材和草烧成灰,入水搅拌制成灰水。

      把原料放入灰水中蒸煮。

      把煮过的原料放入石臼中,用石碓叩打。

      把敲打过后的原料分散融入水中。

      用帘子抄纸。

      帘子和纸一起干燥。

      把纸从帘子上分离开,完成工序。

      可以看到,现代造纸法的原理和工序在当时就已经初见雏形。

      其后,中国又出现了以竹为原料的竹纸。在中国古代的技术百科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中,记载了竹纸的制作流程。(图4)

      当今的中国也依然用竹、芦苇、艾草等原料来造纸。 

 

 

    

图4

 

 

      2)日本造纸原料的变迁

      据传,造纸术于610年由高丽僧云徵传入日本,当时的原料是用麻。在奈良时代也存在麻纸,但最为常见的材料是还是楮皮、雁皮等树皮(韧皮)。

      古代的日本也会用麻来制作衣服,但当时的衣料本身就很缺乏,根本没有可以用来做纸的碎片。另外,麻纸不是太好用,因此在日本,主要是以韧皮纤维为原料的手抄和纸发展了起来。

      手抄和纸具有强韧、优美的特点,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但手抄和纸并未能走出家庭式作坊生产的领域,在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欧洲机械造纸技术的传入,造纸原料也转变为木棉的碎布、之后又转变为稻杆。(使用木材纸浆的优点以及和纸的优缺点将在后面论述。)

 

      3)欧洲造纸原料的变迁

 

公元751年,唐军在与阿拉伯人的塔拉斯河之战(也叫怛罗斯之战)中败北,被俘的人当中便有造纸工。他们在撒马尔罕用麻的碎片为原料制造了纸张,从而开启了造纸术传入西方的历史。793年造纸术传到巴格达,10世纪传到开罗,经地中海沿岸于12世纪传到西班牙,13世纪传到了意大利,再逐渐北上,欧洲大陆各地相继出现造纸工场。图5标示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

 图5

 

      彼时正逢欧洲文艺复兴、古登堡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机,纸的需求量也因此大为增加。当然,这时的纸还是手工抄制的。

      1798年,法国的罗贝特发明了抄纸机,后又对抄纸机做了进一步改良。在欧洲及美国,纸张的原料以麻(亚麻)的碎片为主。 工业革命后,木棉的碎片也被用作造纸原料。由于纸的需求量和产量大增,原材料供应不足曾经成为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一大难题。

      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用木材造纸的技术,造纸原料的供应才稳定下来。

      同时,由于当时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碱、亚硫酸盐、硫化钠被用于制作纸浆,漂白粉、氯被用于纸张漂白,再加上机械工业的发展,造纸机也逐步得到改良,纸及纸浆工业也开始走上近代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不得不提到的是,在19世纪末发明的纸浆制造法中,硫酸盐制纸浆法直至110年后的今天也依旧是化学纸浆制造法的主流。

      从20世纪开始,木材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材料,目前全世界94%的纸浆都来源于木材。

      在明治初期,欧美的机械造纸法就已经传入日本。明治7年(1874年)就有了机械造纸的记录,当时使用的材料是木棉的碎片。明治11年(1878年),使用了草杆和碎布混合的纸浆。第一次使用木材制作亚硫酸纸浆的,是明治22年(1889年)在王子制纸气田工场。碎木纸浆(机械纸浆)的制作则始于明治23年(1890)年。至今,日本99%的纸浆都是木材纸浆。

 

      4)非木材纸浆的使用

      只要是植物纤维都能用来造纸。从工业原料的角度来说,理想的原料需要能够大量、稳定的供给、同时价格低廉、还能制出优质的纸张。

      自古以来,亚麻、木棉、草杆等非木材的材料都被用于制作纸浆。

      1981年,全世界总生产纸浆中的原料比例如下。

      木材纸浆  68.9%

      非木材纸浆 5.8%

      古纸浆    25.3%

      这里面的非木材纸浆包括了草杆(稻杆、麦秆等)、甘蔗渣、各种麻、苇、竹、马尼拉麻、 棉绒等。非木材纸浆的主要生产国为中国、印度、台湾、中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日本的和纸原料楮、结香、雁皮所占比例都很少,没有被纳入统计。

     (日本手抄和纸的生产量每年只有数百吨、不到千吨,因此未被纳入统计。)

       为了防止全世界森林资源的枯竭,今后增加非木材造纸原料的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

 

     (3)和纸的优点和缺点

      手抄和纸在在全世界都得到很高的评价,下面我谈谈和纸的优点和缺点。

      和纸在制作过程中会尽量保留所使用的原料——天然的韧皮纤维的特质。

      与西方的纸张相比,和纸的优点在于有光泽、柔软、具有透明性、和更好的透气性。同时具有弹性好、韧性强、耐久性强的优点。

      另一方面,和纸具有生产性弱,品质差异大、印刷适应性差的缺点。用和纸很难做出优质的印刷品。

楮、结香、雁皮(白皮)的收取率都在原本枝条的6%以下。(木材纸浆根据种类不同,化学纸浆的收取率约为50%,机械纸浆的收取率则可达到约95%。)

      煮白皮的时候,使用古代所所用的草木灰水不伤纤维,但如果用氢氧化钠等化学制剂,虽然能较快溶解不纯物、效率比较高,却会伤害纤维,使得纸的光泽度和强度下降。漂白也一样,如果依照古法用雪晒和川晒(3),虽然不伤纤维但也很难得到纯白的纸。如果使用漂白粉或氯漂白等进行化学漂白的话,虽然效率高,纸也会更白,但同时也会伤害纤维。敲打纤维时,如果用机械也会是纤维受到损伤,但如果用传统的手工敲打则不会。采用自然干燥的纸密度较低,并且柔软有光泽,这是因为敲打之后变软的纤维虽然外观上没有变化,但纤维的内部组织会膨胀并纤丝化。通过自然干燥,由于过程比较缓慢,纤维内部便不会产生严重的扭曲变形。但如果通过加热进行急速干燥的话,纤维内部会产生更大的变形,也会加剧纤维的损伤,使得纸的强度下降。同时,加热干燥会造成半纤维素角质化,虽然可以增加纸张强度,却会使纸失去光泽。因此,和纸最理想的干燥方式还是自然风干,但这也限制了和纸的产量。

      另外,手抄和纸是手工生产,品质难免会有差别。因此仅能当做允许品质差异存在的手工艺品,而不适于用作工业材料。

同时,和纸的原材料也难以保证,大部分需要靠进口。

      上述这些原因,使得和纸只能作为一种工艺品,而无法成为工业材料。想要得到优质的和纸,需要花费许多功夫。

 

     (4)手抄和纸的特征

      纸受环境的湿度影响会伸缩。通常来说我们身边的纸(机械造纸)都是横向伸展多过纵向伸展。正是这种原因,湿度的变化才会导致纸张变形、卷边。这被称为纸张尺寸的稳定性。

      纸是大量的短纤维平铺汇集在一起,相互缠绕形成的。吸收水分后,纤维纵向的长短变化较小,而横向的粗细变化较大。这就是纸会横向膨胀的原因。工业造纸的纸张纤维会按照同样的方向排列,这种排列方向被称为纸张的丝缕方向(或纸纹方向)。

      但是手抄纸的纤维是随机排列的,不存在方向性,因此湿度变化不易导致纸张卷曲变形。也就是说,手抄纸的尺寸稳定性更好。

      虽然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尺寸稳定性,但丝缕方向是最大的一个原因。

      做版画时,需要把纸张多次喷湿,并且会多次与带有水分的木板大面积接触,因此需要尺寸稳定性更好的纸。

      越前的奉书纸适合用作版画纸,就是因为抄纸时采用了“溜漉法”(又称“积浆抄纸法”),使得纤维的排列完全随机。一般来说“流漉法”(又称“流浆抄纸法”)抄纸时会纵向摇摆帘子,所得到的纸丝缕方向会更明显。日文中用“撕破横纸”(横紙破り)来形容蛮不讲理的人,就是因为流漉法抄出的和纸丝缕方向明显,使得纸张纵向易撕破,而横向不易撕破得来的。

 

    (5)纸的保存性

 

     纸是一种只要注意保存条件就能保存很久的材料。正仓院里所保存的纸的相片,看起来跟最近的纸并无差别。在博物馆看到的天平时代的经书也彰显出纸张的强韧。和纸优良的保存性可以说是世界闻名的。

     欧洲的纸也是以前的纸保存性更好。

     全世界图书馆都面临着19世纪后半期以后的纸严重老化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酸性纸的普及。

     为什么19世纪后半期以后的纸更容易老化呢。这就涉及到纸的保存性。

     一般来说,纸张老化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酸性物质 

     2)纤维素中的反应基

     3)热 

     4)光

     5)虫 

     6)霉

     下面就每个因素进行说明。

 

      酸性物质

      纸在老化的过程中会变得不经折。经过多次耐折强度试验,我们发现纸的酸性值高(PH值小)时耐折度下降。第一个表是美国的巴罗发表的《各个年代纸张PH值与耐折强度》。可以看到,PH4.2以下的纸在经过一定的年代后耐折度会急速下降,PH5以上的纸即使经过较长时间耐折度也不会下降。

 

 

 

 

      酸性是纸张老化的首要原因。水容易被墨和水分渗透,自古以来为了延迟或阻止渗透就有给纸上矾的做法。

      1807年,德国的Moritz Illig发明了松香施胶剂。他把松脂放入强碱中溶解,再加入经过叩解的原料(纸浆),再加入明矾,使得松脂能够附着在纤维上。再后来,硫酸铝替代了明矾,并被造纸厂广泛使用,成为造纸工业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药剂。

      松香施胶剂在欧洲、美国迅速普及,到了19世纪后半期,造纸厂基本都采用了松香施胶剂。

      硫酸铝溶于水之后,加水分解呈酸性。因此,用了松香施胶剂的纸在弱酸性环境被生产出来,纸张中残留的硫酸盐使得纸张呈酸性(pH值在3-5之间)。这种方法生产的纸被称为酸性抄纸。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在纸张中的硫酸盐会分解纤维素,纸张就会变得脆弱。19世纪后半期以来,纸张生产都用到了松香施胶剂。这一时期,由于造纸原料基本变为木材纸浆、同时采用了酸性抄纸法,纸张的劣化也便突显了出来。

      中性抄纸使用了酸碱值为中性或碱性的中性施胶剂,并使用碳酸钙做造纸填料。这种纸更适于保存。日本的中性纸也越来越多了。

      和纸能够长久保存也是因为它是中性抄纸,通常不使用施胶剂。在和纸上面涂上胶矾水(在动物胶里加入明矾),pH值会轻微下降,使得保存性能也相应下降。

 

      纤维素中的反应基

      伴随着19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纸浆的氯漂白、漂白粉也应用到造纸工艺中。在纸浆漂白的过程中,纤维素会酸化,从而生成羧酸基和醛基,这些物质会分解纤维素,使其劣化。过度漂白也成为纸张劣化的原因。

      热  纸是有机物,因此低温保存有利于抑制劣化反应。

      光  紫外线对纸张劣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虫  损坏纸张的主要害虫有:窃蠹科、蠹鱼、蟑螂、白蚁、黑毛皮蠹等。

      霉  多发于梅雨季节。霉会分解纤维素,使其劣化。

 

    (6)纸的保存对策

      纸的保存对策和图书的保存对策是一样的。

      酸性纸的中和(脱酸)处理

      这一方法不能使已经劣化的纸张恢复原有的强度,但能够延缓纸张进一步劣化。图书的中和处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图书馆中数量巨大的书籍该如何中和处理,是一个大问题。

      低温保存与低湿度

      温度15~20℃ 湿度 50~60%最为适宜。

      熏蒸

      用氯化乙烯、溴乙烷熏蒸能够有效防虫、防菌,但处理药物具有危险性,需要考虑如何防止其产生公害。

      纸的博物馆采用了一种简易的熏蒸处理。把资料放入比较大的聚乙烯袋子中,再放入文化财产专用杀虫剂(DDVP)进行防虫处理。

 

    (7)小结

       纸张既怕水、又怕火、还容易受到虫和霉的侵蚀,是一种脆弱的物品。但同时纸也是人类发明的一种非常伟大的材料。人类的文明通过纸来建造、通过纸来记录。即使记录的媒介发生了改变,综合来说纸张还是具备优秀的性能,相信未来也不会轻易消失。同时,作为一种包装材料和吸收材料,应该也很难找得到纸的替代品吧。

      最后,盼本文能够为纸的使用和保存提供些微参考。

 

(1)译者:根据日本制纸联合会官网最新公布数据(2019年),世界生产量为4亿1245万吨,其中生产量第1位为中国,达到1亿零866万吨(占26.3%),第2位是美国,生产量为6912万吨(占16.8%)。日本第3位,生产量为2539万吨(占6.2%)。

(2)译者:根据日本制纸联合会官网最新公布数据(2019年),前三位分别是比利时268kg,斯洛文尼亚264.6kg、德国235.3kg。世界平均为54.5kg,中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 译者:雪晒:利用雪在阳光的紫外线照射下蒸发时产生的臭氧的漂白作用进行漂白的工艺方法。川晒:利用清澈河流的河水在阳光的紫外线照射下蒸发时产生的臭氧的漂白作用进行漂白的工艺方法。

 

(文章翻译编辑源自《大学版画学报》No.20,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翻译:南方有雨

征稿启事
 

为加强水印版画的传播与推广,本公众号栏目“佳作推介”长期面向广大水印版画爱好者进行征稿,在本栏目刊登与水印版画相关的作品和文章,希望广大艺术家积极支持和参与,现将具体征稿要求详细列明:

1、 艺术作品和文章须与水印版画相关。
2、 作品或文章须为作者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投稿人自行承担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3、 所有投稿的图片必须保证图片质量,大小不得低于2M;文章采用Word格式。
4、 作品图片须标明作者、作品名、尺寸、创作年代,最好配以简短创作感想或作品说明。
注:由于投稿人数众多,可能无法一一回复,敬请见谅!对选中刊登的作者信息会事先进行联系核对。
 
投稿邮箱:gdmwp2019@sina.com
征稿微信号:yuxxxxxzz

官方网站:gdmwp.com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 广东省现代水印版画研究院

 

 

 

2021年5月30日 00:42